自2006年端午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2007年作为三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又被国务院列为法定节日,和清明、中秋一样,在节日当天放假一天.今年我们迎来的,是第一个作为法定节日的端午节.可不得不承认的是,端午节是一个正在被我们逐渐遗忘的节日.在城市中,它已经被简化为去超市买几只速冻的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纪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诗人有关外,对它所蕴含的其他文化意义知之甚少.如何保护我们的文化传统,使传统节日焕发其原本具有的生命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本期自2006年端午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2007年作为三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又被国务院列为法定节日,和清明、中秋一样,在节日当天放假一天.今年我们迎来的,是第一个作为法定节日的端午节.可不得不承认的是,端午节是一个正在被我们逐渐遗忘的节日.在城市中,它已经被简化为去超市买几只速冻的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纪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诗人有关外,对它所蕴含的其他文化意义知之甚少.如何保护我们的文化传统,使传统节日焕发其原本具有的生命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本期的夜郎说事,我们就和你“摆谈摆谈.”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史籍资料中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四种:其一:认为端午节源自古代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其二: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吴越民族对龙图腾的崇拜;其三:农历的五月时分,天气燥热,蛇虫繁殖,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在五月五日前后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有助于禳解灾异、祛除五毒.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民俗惯例.其四:也是在民间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看法,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忠臣屈原.因了对屈原的纪念,让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沾染上了一点诗性意味. 作为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习俗,每到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各地节日因其意义的不一样形式会有所不同,端午游百病盛行于贵州部分地区,贵州苗族端午节除举行赛龙舟外,还举行踩鼓舞、唱歌、赶山等活动.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端午节是一个正在被我们逐渐遗忘的节日.在城市中,它已经被简化为去超市买几只速冻的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纪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诗人有关外,对它所蕴含的其他文化意义知之甚少.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功,引发的一场“端午节保卫战”,总算让人们高度关注了一下这个节日,但“风波”过后,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仍然没有明显的改观,通过节日复兴传统文化的想法,仍然是一厢情愿. 我们为什么如此不重视端午节?这和中国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有关系.端午节作为农业社会的产物,它最初的形式和内容,和农事活动密不可分.但随着乡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城市生活的高度现代化,农村持续的城镇化建设,农耕文明被工业文明取代成了必然结果.城市中除了大厦就是街道,自然龙舟无处可划,城市建筑除了钢筋就是水泥,防盗门没有缝隙可以插艾草、挂菖蒲.这样看来,吃粽子成为最便利、最快捷的过端午方式,倒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这样也符合城市的生活习俗和节奏,只是这样的端午节,我们过着不是觉得太缺少了一点什么吗? 有民俗专家认为,端午节的被遗忘和其他传统节日的没落,还有着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节日的娱乐化程度不够.除了清明等一些必须保持肃穆心态的节日,中国大多数的传统文化节日,都曾有过它狂欢的面孔,端午也是如此,由于在这一天要给孩子身上挂荷包,以雄黄在小儿额头画“王”驱毒镇邪,带孩子制作弓箭等等,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孩子节”、“娃娃节”,让孩子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气氛,是传承文化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可惜大人们对待传统节日,也往往采取快速消费的敷衍态度,没有上一辈的言传身教,“水”未到,“渠”自然便成不了. 某电视台进行的一项街头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知道端午节,愿意过端午节,但对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却没有多少想法——端午节所固有的文化符号,反而限定了端午节被发扬光大.比如,想到端午节便会想到纪念屈原,但实际上在更古老的时代,便已经有不少关于过端午节的记载.由于纪念屈原说影响广泛,这个观点的持续传播,也使得端午节顺理成章地成了“爱国主义教育节”.但要想传统节日重新在公众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不仅要维护它被权威化了的文化含义,更要深入挖掘它质朴而美好的一面,并赋予它可以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活力,这样才会使得端午包括其他传统节日吸引全民参与,发现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如何让端午节焕发活力,政府部门不能简单放假了事.被列为法定假日,为人民过好端午节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时间上的充足,象征意义上的提醒,会唤醒更多人关于端午节的文化记忆.有学者提出,保护传统文化,必须要强调全民性、整体性、活态性和创新性.保护健康的传统文化要注意作整体保护,不能零打碎敲,各行其是.我们可以让传统乐舞、书画、茶艺,民间手工艺,弄堂游戏等等都在节日里得以亮丽的展示.一个传统节日是一个“筐”,一个文化之“筐”,这个“筐”里是可以装进许多东西的.所有的传统节日的未来,都是年轻人的,这个“筐”里必然要装上他们喜欢的东西,现代的、时尚的东西.传统节日也只有在与自然、现实、社会的互动中,才能不断变化;只有在不断变化中,才能实现她生命的延续. 特别是,传统节日活动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活的、动态的、精神的因素,重视包含其中的情感、智慧、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如传统意义上集“三月三”等节日于一身的清明,就有了双重主题:“祭扫”与“嬉戏”,关注人生的两大“风景”:生命的老死消失和青春勃发.清明节是一个关乎生命的节日,它特别关怀生命中最浓烈的两极. 创新,是重建传统节日文化之关键、之生命所在.纵观我们的传统节日的历史,其实没有一个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在进行着发展和演变.除了时间上的变化,还有空间上的变动.端午节发端在中国,传到韩国后他们进行了民族化改造,的夜郎说事,我们就和你“摆谈摆谈.”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史籍资料中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四种:其一:认为端午节源自古代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其二: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吴越民族对龙图腾的崇拜;其三:农历的五月时分,天气燥热,蛇虫繁殖,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在五月五日前后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有助于禳解灾异、祛除五毒.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民俗惯例.其四:也是在民间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看法,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忠臣屈原.因了对屈原的纪念,让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沾染上了一点诗性意味. 作为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习俗,每到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各地节日因其意义的不一样形式会有所不同,端午游百病盛行于贵州部分地区,贵州苗族端午节除举行赛龙舟外,还举行踩鼓舞、唱歌、赶山等活动.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端午节是一个正在被我们逐渐遗忘的节日.在城市中,它已经被简化为去超市买几只速冻的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纪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诗人有关外,对它所蕴含的其他文化意义知之甚少.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功,引发的一场“端午节保卫战”,总算让人们高度关注了一下这个节日,但“风波”过后,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仍然没有明显的改观,通过节日复兴传统文化的想法,仍然是一厢情愿. 我们为什么如此不重视端午节?这和中国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有关系.端午节作为农业社会的产物,它最初的形式和内容,和农事活动密不可分.但随着乡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城市生活的高度现代化,农村持续的城镇化建设,农耕文明被工业文明取代成了必然结果.城市中除了大厦就是街道,自然龙舟无处可划,城市建筑除了钢筋就是水泥,防盗门没有缝隙可以插艾草、挂菖蒲.这样看来,吃粽子成为最便利、最快捷的过端午方式,倒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这样也符合城市的生活习俗和节奏,只是这样的端午节,我们过着不是觉得太缺少了一点什么吗? 有民俗专家认为,端午节的被遗忘和其他传统节日的没落,还有着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节日的娱乐化程度不够.除了清明等一些必须保持肃穆心态的节日,中国大多数的传统文化节日,都曾有过它狂欢的面孔,端午也是如此,由于在这一天要给孩子身上挂荷包,以雄黄在小儿额头画“王”驱毒镇邪,带孩子制作弓箭等等,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孩子节”、“娃娃节”,让孩子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气氛,是传承文化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可惜大人们对待传统节日,也往往采取快速消费的敷衍态度,没有上一辈的言传身教,“水”未到,“渠”自然便成不了. 某电视台进行的一项街头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知道端午节,愿意过端午节,但对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却没有多少想法——端午节所固有的文化符号,反而限定了端午节被发扬光大.比如,想到端午节便会想到纪念屈原,但实际上在更古老的时代,便已经有不少关于过端午节的记载.由于纪念屈原说影响广泛,这个观点的持续传播,也使得端午节顺理成章地成了“爱国主义教育节”.但要想传统节日重新在公众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不仅要维护它被权威化了的文化含义,更要深入挖掘它质朴而美好的一面,并赋予它可以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活力,这样才会使得端午包括其他传统节日吸引全民参与,发现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如何让端午节焕发活力,政府部门不能简单放假了事.被列为法定假日,为人民过好端午节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时间上的充足,象征意义上的提醒,会唤醒更多人关于端午节的文化记忆.有学者提出,保护传统文化,必须要强调全民性、整体性、活态性和创新性.保护健康的传统文化要注意作整体保护,不能零打碎敲,各行其是.我们可以让传统乐舞、书画、茶艺,民间手工艺,弄堂游戏等等都在节日里得以亮丽的展示.一个传统节日是一个“筐”,一个文化之“筐”,这个“筐”里是可以装进许多东西的.所有的传统节日的未来,都是年轻人的,这个“筐”里必然要装上他们喜欢的东西,现代的、时尚的东西.传统节日也只有在与自然、现实、社会的互动中,才能不断变化;只有在不断变化中,才能实现她生命的延续. 特别是,传统节日活动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活的、动态的、精神的因素,重视包含其中的情感、智慧、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如传统意义上集“三月三”等节日于一身的清明,就有了双重主题:“祭扫”与“嬉戏”,关注人生的两大“风景”:生命的老死消失和青春勃发.清明节是一个关乎生命的节日,它特别关怀生命中最浓烈的两极. 创新,是重建传统节日文化之关键、之生命所在.纵观我们的传统节日的历史,其实没有一个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在进行着发展和演变.除了时间上的变化,还有空间上的变动.端午节发端在中国,传到韩国后他们进行了民族化改造,
自2006年端午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2007年作为三大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又被国务院列为法定节日,和清明、中秋一样,在节日当天放假一天.今年我们迎来的,是第一个作为法定节日的端午节.可不得不承认的是,端午节是一个正在被我们逐渐遗忘的节日.在城市中,它已经被简化为去超市买几只速冻的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纪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诗人有关外,对它所蕴含的其他文化意义知之甚少.如何保护我们的文化传统,使传统节日焕发其原本具有的生命力,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本期的夜郎说事,我们就和你“摆谈摆谈.”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史籍资料中有许多不同的说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四种:其一:认为端午节源自古代夏商周三代的夏至习俗;其二: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古代吴越民族对龙图腾的崇拜;其三:农历的五月时分,天气燥热,蛇虫繁殖,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后来人们逐渐发现,在五月五日前后以雄黄酒洒墙壁门窗、饮蒲酒,有助于禳解灾异、祛除五毒.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民俗惯例.其四:也是在民间影响最大、范围最广的看法,认为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投汨罗江而死的忠臣屈原.因了对屈原的纪念,让我们这个国家,我们这个民族,沾染上了一点诗性意味. 作为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习俗,每到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各地节日因其意义的不一样形式会有所不同,端午游百病盛行于贵州部分地区,贵州苗族端午节除举行赛龙舟外,还举行踩鼓舞、唱歌、赶山等活动. 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端午节是一个正在被我们逐渐遗忘的节日.在城市中,它已经被简化为去超市买几只速冻的粽子,很多人除了知道它和纪念一位名叫屈原的诗人有关外,对它所蕴含的其他文化意义知之甚少.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申报“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功,引发的一场“端午节保卫战”,总算让人们高度关注了一下这个节日,但“风波”过后,我们对传统节日的重视,仍然没有明显的改观,通过节日复兴传统文化的想法,仍然是一厢情愿. 我们为什么如此不重视端午节?这和中国不断加速的城市化进程有关系.端午节作为农业社会的产物,它最初的形式和内容,和农事活动密不可分.但随着乡村人口大量进入城市,城市生活的高度现代化,农村持续的城镇化建设,农耕文明被工业文明取代成了必然结果.城市中除了大厦就是街道,自然龙舟无处可划,城市建筑除了钢筋就是水泥,防盗门没有缝隙可以插艾草、挂菖蒲.这样看来,吃粽子成为最便利、最快捷的过端午方式,倒是可以理解的,而且这样也符合城市的生活习俗和节奏,只是这样的端午节,我们过着不是觉得太缺少了一点什么吗? 有民俗专家认为,端午节的被遗忘和其他传统节日的没落,还有着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节日的娱乐化程度不够.除了清明等一些必须保持肃穆心态的节日,中国大多数的传统文化节日,都曾有过它狂欢的面孔,端午也是如此,由于在这一天要给孩子身上挂荷包,以雄黄在小儿额头画“王”驱毒镇邪,带孩子制作弓箭等等,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孩子节”、“娃娃节”,让孩子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气氛,是传承文化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可惜大人们对待传统节日,也往往采取快速消费的敷衍态度,没有上一辈的言传身教,“水”未到,“渠”自然便成不了. 某电视台进行的一项街头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人知道端午节,愿意过端午节,但对如何过一个有意义的端午节,却没有多少想法——端午节所固有的文化符号,反而限定了端午节被发扬光大.比如,想到端午节便会想到纪念屈原,但实际上在更古老的时代,便已经有不少关于过端午节的记载.由于纪念屈原说影响广泛,这个观点的持续传播,也使得端午节顺理成章地成了“爱国主义教育节”.但要想传统节日重新在公众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不仅要维护它被权威化了的文化含义,更要深入挖掘它质朴而美好的一面,并赋予它可以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活力,这样才会使得端午包括其他传统节日吸引全民参与,发现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如何让端午节焕发活力,政府部门不能简单放假了事.被列为法定假日,为人民过好端午节提供了一个良好环境,时间上的充足,象征意义上的提醒,会唤醒更多人关于端午节的文化记忆.有学者提出,保护传统文化,必须要强调全民性、整体性、活态性和创新性.保护健康的传统文化要注意作整体保护,不能零打碎敲,各行其是.我们可以让传统乐舞、书画、茶艺,民间手工艺,弄堂游戏等等都在节日里得以亮丽的展示.一个传统节日是一个“筐”,一个文化之“筐”,这个“筐”里是可以装进许多东西的.所有的传统节日的未来,都是年轻人的,这个“筐”里必然要装上他们喜欢的东西,现代的、时尚的东西.传统节日也只有在与自然、现实、社会的互动中,才能不断变化;只有在不断变化中,才能实现她生命的延续. 特别是,传统节日活动重视人的价值,重视活的、动态的、精神的因素,重视包含其中的情感、智慧、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如传统意义上集“三月三”等节日于一身的清明,就有了双重主题:“祭扫”与“嬉戏”,关注人生的两大“风景”:生命的老死消失和青春勃发.清明节是一个关乎生命的节日,它特别关怀生命中最浓烈的两极. 创新,是重建传统节日文化之关键、之生命所在.纵观我们的传统节日的历史,其实没有一个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在进行着发展和演变.除了时间上的变化,还有空间上的变动.端午节发端在中国,传到韩国后他们进行了民族化改造,所以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韩国“端午祭”,与我们的有了很大的不同.到了今天,我们更加需要重视创新地继承传统.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我们与当下民众鲜活的生活节拍与韵律相协调. 在过去的时代里,老百姓一年里常常缺食少衣,所以利用节日吃好穿暖,节日的实用价值显得重要,而今天我们如果将节日还看成大吃大喝的日子,而不在其文化价值上有更高的人文与美学的追求,那么我们的节日文化会显得苍白无力. 我们期待国家有关部门在保护民间传统文化风俗之时,要更着力于打造城市化时代的民间节庆,如果城市人在端午节里仅仅是去市场买回几袋粽子,看看电视新闻里播放某地的龙舟比赛的新闻,这样的国家假日,又有什么意义与人文价值呢?节日应该是一个生活过程,有人文内容与文化价值,并值得永远怀念回忆的生命体验,在继承我们的传统民俗之时,我们更要温故“创”新,特别是作为父母的人要言传身教,要让孩子们获得丰富的文化记忆与过程快乐. 在汶川地震带来的伤痛未止的时候,我们很有必要过好这个节日,借端午节可以驱邪避疫的寓意,护佑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早日摆脱灾害、永远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