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写人的作文,文中有描写人物性格的词好还是没有的好?
第二篇哈,加上动作,心里。神态描写
二、《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这四个故事里发生的事连成1个作文,一共写1千
《西游记》古代敬神的理念。
《水浒传》侠义的化身。有墨家这风!
《三国演义》历史的演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红楼梦》人类的欲望爱情!
在我国古曲文学中,我们一般把《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合称为“四大名著” 。 “四大名著”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无可比拟的,人们对它的热爱程度可以说是经久不衰的。 《三国演义》是章回小说的开山鼻祖,也是影响最大的长篇历史小说。它描绘了三国时期三大封建统治集团在政治、军事和外交方面公开和隐蔽的斗争。其中的纵横捭阖与军事的韬略计谋的描述均成为后世中外人士进行政治、军事外交活动的借鉴。 《水浒传》是经过长期民间流传,由施耐庵等在史话本《大宋宣和遗事》等著作的基础上加工而成。该书描写了北宋末年“官逼民反”的真实情景,鞭挞了封建社会的黑暗,肯定了农民斗争的正义性,成功地塑造了许多不朽的农民英雄形象。 《西游记》是在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及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再创作而成。它叙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和唐僧师徒历经千难万险到西天取经的故事。 《红楼梦》则描写了一个贵族大家庭由盛而衰的变迁,围绕这个家庭中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展现了一群青年女子的悲惨命运。它是一部全面批判封建社会的现实主义杰作。 “四大名著”的艺术魅力是无穷的,体现了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三、《班级之最》作文600字
我们班上有闻名遐迩的“四大天王”,分别是:“才艺之王”姚梦颖,“幽默之王”祁静,“古怪之王”刘靖宇,“可爱之王”王倩。也许你会觉得奇怪,不妨听我细细道来。
姚梦颖,待人温和,成绩优异,而且在音乐、书法、绘画、作文等方面都颇有一番造诣。在班级举行的“才艺表演大比拼”中,一首优美的古筝曲《渔歌唱晚》为自己赢得了冠军之誉。书法、绘画作品也经常在校橱窗中展出,多篇作文发表在《读写周刊》上。因此,她成了我们班上当之无愧的“才艺之王”。
祁静,个子矮小,一头短发,活像一个“假小子”,真有笑星潘长江那种“浓缩就是精华”的味道。她每次讲话时,都伴随着一些搞笑的动作,经常逗得我们哈哈大笑,简直成了我们班的“开心果”。故,大家都亲切地称她为“幽默之王”。
刘靖宇,身材魁梧,体格健壮,脾气古怪。高兴时,他会任劳任怨地为我们做事,讲笑话,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颇有一番君子风度;生气时,脸色铁青,眉头紧锁,目光里透着一股“杀气”,让人不寒而栗。“古怪之王”非他莫属。
“可爱之王”王倩,长着一张娃娃脸,一双漂亮的大眼睛眨巴着,仿佛能说话似的,讲起话来还特温柔,特可爱,真是“可爱之王”。
瞧,这就是我们班上人人皆知的“四大天王”。
四、“白头宫女谈天宝”有何典故
白头宫女,指上阳宫的老宫女,她们是在唐玄宗天宝末年送到这里来的,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也写到这件事,诗中说:“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 天宝为唐玄宗后期年号,期末发生安史之乱,出现天宝危机,玄宗幸蜀,两京沦为丘墟.繁华不再,大唐盛世而衰!有种历史沧桑之感
另还有出处,见元稹
行 宫
[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注释] ①行宫:皇帝外出居住的宫舍。②寥落:空虚、冷落。(3)玄宗:唐明皇李隆基,这是他的庙号。
[简要评析] 这是诗作作者通过写白头宫女在寂寞中回忆往昔的繁华,来概叹昔盛今衰,从而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巨变的深刻思考。全诗只有短短二十字,却把唐朝从天宝末年以后半个世纪来的社会变迁浓缩其中,其高度精炼的笔法令人赞叹。阅读本诗,应注意同白居易的《上阳白发人》相联系,如此便可弄清许多问题。白居易的《新乐府》写成于元和四年(809),反映的是唐德宗时代的社会问题。德宗李适于大历十四年(779)继位,在位27年,于贞元二十一年(805)卒,而《上阳白发人》的具体写作时期必在其间。又据《上阳白发人》诗中言所选入的白头宫女为“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则可知是在天宝十五年(756)选入,而白居易写作此诗应在天宝十五年以后的44年时,即贞元十六年(800)。元稹写作此《行宫》诗是为呼应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中的那位年已60的白头宫女。她(或她们)是以自己亲身体验来“说”玄宗的,并非只是道听途说。此点尤为重要,因为只有说自己的切身感受,才会有更深的沧桑体会。这首诗的主要特色在于含蓄有致,全诗的重心在于一个“说”字。由于这个(或这批)老宫女熟谙历史,深悉国家社会50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因此可说的话题特别多,围坐之时便能滔滔不绝地说个不停了。这一个“说”字,可以使读者生出无穷联想,而诗中只用一个字便予以概括,真是用得精炼之极,含蓄之极。本诗由于以上这些优点,所以特别受到历代诗评家的青睐。瞿佑《归田诗话》说“乐天《长恨歌》,凡一百二十句,读者不厌其长;元稹之《行宫》,才四句,读者不觉其短;文章之妙也。”这是赞许本诗短小精致。这是夸奖本诗能以尺幅见千里,篇制虽短,但与元稹另一篇史诗般的长诗《连昌宫词》在感叹历史盛衰变迁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胡应麟《诗薮·内编》认为此诗是王建所作,又说“语意绝妙,合(王)建七言《宫词》百首,不易此二十字也。”是说此诗特别委婉蕴藉,因此特别符合王建诗的风格特征,而且在王建诗集中又是上乘中的上乘之作。沈德潜还指出,此诗好在“只说玄宗,不说玄宗长短”,这是点明此诗的诗眼所在,一个“说”字足以将历史的教训揭示而出,这在其他怀古、咏史诗中是很难做到的。作者在二十个字里,从景物的描写到人物拓叙述,盛衰之感受,寄寓了人世多少沧桑。诗人文字的精练、内涵的深刻,令人叹服。
[诗人简介]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河南(今河南洛阳附近)人。八岁丧父,家贫,由其母教读。十五岁明经及第,授校书郎,后官监察史,曾与宦官刘士元争厅,贬江陵府士曹参军。穆宗长庆初,又受宦官崔潭峻优遇,以其《连昌宫词》等向穆宗进奏,大为赏识,即知制诰,后又拜相。以武昌军节度使卒于任所。他是白居易的知已,又一同写了许多喻诗,因诗集编于穆宗长庆年间,故皆以《长庆集》为名,遂有“长庆体”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