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物的绕道取食探究报告
将一份食物放在动物面前,动物会直奔食物而去,这是一种先天性行为。如果在动物和食物之间有某种障碍,使动物不能径直走到食物所在之处,动物会不会先向远离食物的方向走,然后绕到食物跟前呢? 确定作为研究对象的动物、动物最喜欢吃的、选好实验场所、设置障碍等 A组:我们组确定的研究对象是许静同学家散养的公鸡,实验场所是在许静家的院子里。出示PPT动画: 在食物和公鸡之间设置障碍物,实验前让鸡饿12小时,观察公鸡的表现,公鸡经过多次尝试与错误都没有成功。我们不知道原因出在哪。 B组:我们组确定的研究对象是史海鹏同学家养的小鸡,实验场所是在史海鹏家的院子里。我们知道小鸡比较低等,所以我们每天训练它半小时,经过两天的时间,小鸡只有一次准确饶过障碍找到食物。后来又忘了。看来要想让小鸡学会这个本事还真不容易。 C组:我们在实验前已与B组交流过,所以我们对实验计划进行了改进。我们组确定的研究对象是小狗,实验场所在肖猛家。小狗比鸡又高等些,我们想用狗来做这个实验应该成功的机会比较大。如图(1):实验前我们让小狗饿了两天,实验时我们为它准备了最爱吃的香肠。一放手,它就急不可待的奔向食物。自己根本不知道饶过障碍。 我们拉住绳子教它饶过木桩,再把它放回原地,它还是不会饶过障碍。于是我们反复教。如图。经过十三次的尝试与错误,小狗终于学会了绕道取食。看到小狗吃得特别香,我们都特别高兴。 D组:我们组确定的研究对象是乌龟、公鸡、狗,实验场所分别在闫浩、张蒙、邱连平的家里。出示PPT动画,图略。在各种动物和食物之间设置障碍物,实验前让动物饿12小时候,对这些小动物,我们各训练二十次,乌龟没能学会绕道取食,公鸡有一次成功,狗的成功次数最多。所以我们认为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 师:通过各组同学的发言,同学们各有心得。各组的实验结果基本支持假设。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生:当动物遇到障碍时,会学会绕道取食。 生:不同动物学会绕道取食的快慢有差别。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学会某种行为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 师:本次实验各组同学都表现非常棒,实验方案独特,有创新,都是成功者。下面请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好不好? 生:通过本节实验,我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我知道做好任何一件事都不容易。以后我一定更加努力。 生:通过本次实验,我真正感受到科学的新发现是建立在缜密的思维和精细的实验基础上的。我一定努力学习,长大以后成为一名真正的生物学家。 生:…… 师:本次实验对每个同学的影响都很大,有启发、有目标、有理想,“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希望同学珍惜学生时代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更希望同学的理想早日实现。
二、万圣节是什么样的节日呀?
万圣节简介
在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传统的“鬼节”——万圣节。10月31日是万圣节前夕.通常叫做万圣节前夜.不过这一天的气氛却远不像它的名称那样让人听上去就“毛骨悚然”。每当万圣节到来,孩子们都会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颜六色的化妆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着一盏“杰克灯”走家窜户,向大人们索要节日的礼物。万圣节最广为人知的象征也正是这两样——奇异的“杰克灯”和“表演魔术或者给糖果”的恶作剧。
“杰克灯”的样子十分可爱,做法也极为简单。将南瓜掏空,然后在外面刻上笑眯眯的眼睛和大嘴巴,再在瓜中插上一支蜡烛,把它点燃,人们在很远的地方便能看到这张憨态可掬的笑脸。这可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玩物了。
然而万圣节的重头戏还是在餐桌上,你既要准备好美食来招待那些前来捣乱的“小鬼”,更要在这个特别的节日为你的餐桌装扮一番。千万不要让你的客人们小瞧了你哦!
一年中最“闹鬼”这天夜里,各种妖魔鬼怪、海盗、外星来客和巫婆们纷纷出动。在基督纪元以前,凯尔特人在夏未举行仪式感激上苍和太阳的恩惠。当时的占卜者点燃并施巫术以驱赶据说在四周游荡的妖魔怪。后来罗马人用果仁和苹果来庆祝的丰收节与凯尔特人的10月31日溶合了。在中世纪,人们穿上动物造型的服饰、戴上可怕的面具是想在万圣节前夜驱赶黑夜中的鬼怪。尽管后来基督教代替了凯尔特和罗马的宗教活动,早期的习俗还是保留下来了。现在,孩子们带着开玩笑的心理穿戴上各种服饰和面具参加万圣节舞会,这些舞会四周的墙上往往悬挂着用纸糊的巫婆、黑猫、鬼怪和尸骨,窗前和门口则吊着龇牙裂嘴或是面目可憎的南瓜灯笼。孩子们还常常试图咬住悬挂着的苹果。
三、写黄蜂的说明文谁有?
作文不好找.帮你找了些资料,你自己自己参考着就可以了.
说明文,只要把小动物的习性,特点,写清楚就可以了
黄蜂
亦称胡蜂。
膜翅目(Hymenoptera)细腰亚目(Apocrita,过去称为针尾亚目〔Aculeata〕)内除蜜蜂类及蚊类之外的能螫刺的昆虫,以及广腰亚目(Symphyta)一些不能螫刺的昆虫︰木胡蜂(wood wasp)、雪松木胡蜂(cedarwood wasp)及寄生树黄蜂。
黄蜂的口器为嚼吸式,触角具12或13节。通常有翅,胸腹之间以纤细的「腰」相连。雌体具可怕的螫刺。成虫主要以花蜜为食,但幼虫以母体提供的昆虫为食。已知有20,000多种,绝大部分为独栖,社会性的黄蜂仅限于胡蜂超科(Vespoidea)胡蜂科(Vespidae)的约1,000种,还包括大胡蜂及黄衣小胡蜂类。这些种类与蛛蜂科(Pompilidae,同属胡蜂超科)种类和其他黄蜂类的不同之处是休息时其翅纵向折叠。
独栖性的黄蜂分布于肿腿蜂超科(Bethyloidea)、土蜂超科(Scolioidea)和泥蜂超科(Sphecoidea)以及蛛峰科。大多数独栖性的种类建造单独的巢,巢内放入被持久麻痹的昆虫及蜘蛛。雌黄蜂在每个巢室内产一枚卵,幼虫孵出後即长脚黄蜂属(Polistes)的一种以巢内贮备的麻痹昆虫或蜘蛛为食,直至成熟为止。绝大多数独栖性黄蜂在地面营巢,在土壤中挖一隧道并产卵于其中。但泥蜂超科泥蜂科(Sphecidae)的种类(称为细腰蜂)具有与其他种类不同的习性,有的种营巢于多髓的树木茎中或以泥筑巢。蛛蜂通常在朽木或岩缝中营巢,并将蜘蛛螫昏置入巢内。胡蜂科蜾蠃亚科(Eumeninae)的种类俗称陶工黄蜂(potter wasp)或瓦工黄蜂(mason wasp),以泥筑成花瓶状或水缸状的巢,可附在小树枝或其他物体之上。
胡蜂科的社会性黄蜂是最著名的黄蜂种类之一。大部分属于胡蜂亚科(Vespinae)及长脚黄蜂亚科(Polistinae)。其群体中有3个级型的个体︰1至数只蜂王、少数几只雄蜂及不育的雌蜂——工蜂。蜂王是能育的雌体,在春季筑一小巢,产卵于其中,卵孵化成幼虫发育为工蜂,从而开始建立一个群体。工蜂咀嚼吞下干燥的植物材料(通常为木质),又将其回吐出,并与唾液混合,用以构成纸样的巢,巢越筑越大。其巢由一层至数层垂直排列的巢室组成,开口向下。巢见于土壤中的腔穴内、树干中,或挂于树叶、枝条或屋檐下。
北半球温带地区最为人熟知的社会性黄蜂是长脚黄蜂属(Polistes)、大胡蜂属(Vespa)和小胡蜂属(Vespula)的种类;许多种体型大,富攻击性,并具可怕的螫刺。一些小胡蜂属的种类称为「黄衣胡蜂」,因其腹部有黄黑相间的条纹。而大胡蜂属和小胡蜂属的另一些种称为「大黄蜂」(hornet),体色多为黑色,面、胸及腹部尖端有浅黄色班点。
有4个重要的独栖黄蜂类群为寄生性,并不营巢,这些类群是肿腿蜂超科青蜂科(Chrysididae)的杜鹃黄蜂和土蜂超科臀沟土蜂科(Tiphiidae)的臀沟土蜂、土蜂科(Scoliidae)的土蜂及蚁蜂科(Mutillidae)的蚁蜂。杜鹃黄蜂多呈鲜豔的绿色或蓝色,具金属光泽,将卵产于独栖的黄蜂和其他蜂类的巢中,幼虫从卵中孵出後以这些黄蜂或其他蜂类的幼虫为食或取食後者的亲体所准备的食物。蚁蜂俗名「丝绒蚁」(velvet ant),身上覆一层颜色对比鲜明的长而密的毛,通常为红黑相间;雌体无翅,外表似蚁。多数种类寄生于独栖性黄蜂或其他蜂类的幼虫或蛹身上。多数土蜂和臀沟土蜂寄生于土壤中生活的蛴螬(甲虫幼虫)身上。
许多有翅的膜翅目昆虫的一种,通常有一个细长、光滑的身体,靠一个细柄与腹部相连,有发育完整的翅,嚼吸式口器,雌蜂有一根多少有点可怕的螫针,属于很多不同的科,
黄蜂又称胡蜂,雌蜂尾端有长而粗的螫针与毒腺相通,螫人后将毒液射入皮肤内,但螫针并不留在皮内。。
黄蜂是社会性昆虫,它们组成各自的群体并建造共栖的巢穴。多数黄蜂在树上用蜂蜡或干草等材料建造结构复杂的巢穴。这种巢穴非常结实,能够经得住风吹雨淋。
毒性:黄蜂毒液的主要成分为组胺、五羟色胺、缓激肽、透明质酸酶等,毒液呈碱性,易被酸性溶液中和。毒液有致溶血、出血和神经毒作用,能损害心肌、肾小管和肾小球,尤易损害近曲肾小管,也可引起过敏反应。
中毒表现:黄蜂螫后受螫皮肤立刻红肿、疼痛,甚至出现瘀点和皮肤坏死;眼睛被螫时疼痛剧烈,流泪,红肿,可以发生角膜溃疡。全身症状有头晕、头痛、呕吐、腹痛、腹泻、烦躁不安、血压升高等,以上症状一般在数小时至数天内消失;严重者可有嗜睡、全身水肿、少尿、昏迷、溶血、心肌炎、肝炎、急性肾功能衰竭和休克。部分对蜂毒过敏者可表现为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
紧急处理:
1.轻度蜇伤:黄蜂毒是碱性的,所以应该即用弱酸水(食醋等)冲洗。
2.中度可立即用手挤压被蜇伤部位,挤出毒液,这样可以大大减少红肿和过敏反应.或立即用食醋等弱酸性液体洗敷被蜇处,伤口近心端结扎止血带,每隔15分钟放松一次,结扎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尽快到医院就诊。
中毒预防:在黄蜂密集地区作业时要穿长衣裤,注意面部、手的防护;不要激惹黄蜂。
台风黄蜂
“黄蜂”也是一种台风的名称,由世界气象组织(简称WMO)台风委员命名。该台风的序号为5-7 ,英文名Vongfong,中文名黄蜂,名字来源于中国澳门,其意义为一类昆虫。